当地时间2025年9月9日主力配资炒股,美国众议院监督与政府改革委员会召开题为“通过UAP透明与吹哨人保护重建公众信任”的听证会,一段据称拍摄于2024年10月30日也门近海的军事监控视频首次公开:画面显示,一枚由MQ‑9“死神”无人机发射的AGM‑114“地狱火”导弹与一个发光球形目标发生接触,导弹似乎“弹开”,目标继续匀速飞行。
主持放映的视频的是密苏里州众议员埃里克·伯利森,他强调自己“不作解释”,请公众“看画面本身”。
美国防部记者会上,对于视频的真实性与细节,官员则表示“没有可提供的信息”。
那么,这个看似“无效打击”的瞬间,究竟是在挑战我们对战场与物理的常识,还是又一次传感器与认知的陷阱?
一、视频与听证会:信息点到底有哪些,哪些仍然缺失
从已经公开的听证会记录与媒体复核报道看,几个关键要点可以确认。
展开剩余87%其一,时间坐标为2025年9月9日的公开听证,场地在国会游客中心HVC‑210;其二,视频声称拍自2024年10月30日的也门外海战区,当时红海—亚丁湾航道处于高强度对抗环境;其三,画面呈现为由一架MQ‑9对球形发光目标持续跟踪,另一架MQ‑9获批后发射“地狱火”,导弹与目标发生明显接触,但目标未见解体或偏航。
更重要的是,五角大楼与AARO(全域异常解决办公室)均未对视频细节做背书。
ABC记者援引国防官员的回应称,对拍摄时间与地点“无可奉告”,AARO仍在按既有流程处理UAP报告,这与其过往口径一致——截至2024财年,AARO累计接收逾1600起UAP报告,其中757起为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期间新增,多数可归因于气球、无人机、鸟类、卫星与常规航空器,并未发现外星技术证据。
在听证会现场,长期关注UAP的记者乔治·纳普观看后感叹“那是地狱火撞上了UFO,然后它弹开了”,但这类感性表述并非技术鉴定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伯利森本人也未宣称“外星来客”,只是呼吁透明披露与国会获取原始数据的权利。
就公开信息密度而言,这段视频提供了“现象级”的视觉刺激,却没有配套的弹道数据、传感器参数、导弹战斗部设定、命中后遥测与频谱记录,这些正是工程判读的“灵魂”。
二、从武器与传感器视角拆解:四种最可能的技术解释
首先,近炸引信或低当量工况下的“掠触效应”。
AGM‑114家族存在不同战斗部与引信模式,如果当时采用近炸而非触发装药、或为了控制附带损伤设置了更高的引爆阈值,导弹在极小入射角度掠过目标外形,可能只产生外壳剥落或冲击波擦过,而在红外/电光画面上呈现为“贴身一撞”后目标继续前行。
这并不罕见,尤其在对付微小或低雷达截面积目标时。
当前公开画面并不能证明“动能被完全弹回”,而更像是“无致毁打击”。
其次,视差与时序误判。
视频为多平台交错拍摄,导弹与目标的相对运动在长焦与低帧率条件下容易产生“擦身即合”的错觉。
若未提供火控时间轴、两机位间距与陀螺参考,单凭画面难以排除“看起来像命中、实际上是近距错失”的可能。
此类错觉在空对空、空对地BDA(战损评估)中并非新鲜事。
第三,目标特性导致的低耦合。
假设目标为高度反射的金属/复合材料外壳、并具备高速稳定姿态,其在短时冲击下的动量、结构刚性与气动稳定可能使“形变—失稳—解体”的链条未被触发,从而“吃下了撞击”。
这不等于“不可摧毁”,而是“未触发致毁阈值”。
最后,传感器伪影与压缩残影。
在高增益成像、强点源饱和、以及视频压缩下,目标周缘会出现“晕圈”和拖影;而弹体的尾焰与气泡/浪花叠加,容易制造“碎片被带走”的错觉。
工程人员通常需要原始未压缩视频、多谱段同步流与机载总线数据才能复核。
上述四点并非互斥,完全可能叠加出现。
当前国会公开的仅为可视化片段,证据强度远不足以下结论。
三、把它放回脉络:UAP治理、透明与国家安全的三条主线
同期的制度背景是,众院今年成立“机密解密工作组”,推动包括UAP在内的公开化;监督委官网议程亦明确将这场听证会置于重建信任的框架内。
就政策层面而言,透明并非“公布一切影像”,而是建立可验证的技术流程与跨机构数据通道。
AARO在2024财年的年报与媒体吹风会中,反复强调两点:其一,报告数量激增更多来自“报送意识提升”而非现象本身上升;其二,至今无可验证的外星技术证据,但仍保留小比例“潜在异常个案”做持续分析。
这一表述既为谨慎,也为科学。
更重要的是,把“也门海域战区环境”纳入审视。
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,美军与伙伴部队在红海—亚丁湾常态化拦截多型导弹与无人机。
战区电磁环境嘈杂、目标类型繁多、交战规则更强调航道安全与附带损伤控制,这些会直接影响火控授权、武器配设与引信模式。
将这段视频放回“高压战场”的坐标系内,比把它抽离成“科幻时刻”更有解释力。
由此,一方面,国会与媒体推动“影像公开、流程问责”是健康的;另一方面,在没有原始传感器与武器工况数据前,把它当作“外星材料抗打击”的铁证,既超前也不必要。
AARO的统计与国防部口径为我们提供了“把不确定性留给科学验证”的稳态参照。
这段“地狱火被弹飞”的视频,真正的问题是什么?
这起事件对美国的战场决策、国会监督与公众认知,哪个环节的挑战最大?
我更担心的是“证据链治理”,而不是“神秘目标”。
战场影像进入公共舆论场,必须配套元数据最小集:时间轴、平台姿态、传感器谱段、导弹构型与引信模式。
没有这些,任何“看上去像”的判读都容易滑向叙事竞赛。
就像事故调查一样,先保全与授权审阅数据,再谈结论,是国会有效监督与公众理性讨论的前提。
AARO在年报中已将“缺乏可操作传感器数据”列为解决率瓶颈,未来如果不能建立跨军种的数据标准与披露流程,这类争议只会反复。
对武器有效性的焦虑,需要工程化地回答。
把“个案”上升为“常态无效”,既不专业,也会误导战术评估。
五角大楼对视频不背书的克制,某种程度上是在避免在证据链不完整时做“战略级表态”。
公众沟通要拒绝“神秘化红利”。
透明不是“放大震撼”,而是“压实可验证”。
以当前权威统计为锚,AARO已处理与在库的案例超过1600起,757起为最近一个统计期新增,多数最终被解释为常见目标或误判,至今没有外星技术证据。
这并不扫兴,反而是科学共同体与防务系统该有的底色。
对真正“潜在异常”的小比例个案,最好的尊重是给它们更多数据、更多时间,而不是更大的标题。
结语
这段视频之所以“抓人”,在于它直击人类对未知的本能惊叹;但能否转化为知识增量,取决于我们能否从“看见震撼”走向“拿到证据”。
在更多原始数据公开前,最稳妥的判断是:它展示了一次极不寻常、但尚无法定性的交战片段;它提醒我们在战场复杂环境里,传感器、武器工况与几何关系的任何微小偏差,都会改变结果;它同样也提醒媒体与公众,在透明的道路上,速度不应替代方法。
对于“哪个环节挑战最大”的提问,我的答案是:证据链治理,优先级第一。
只有把它补齐,战术评估、制度问责与公众认知主力配资炒股,才有共同的基座。
发布于:贵州省新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